首页

口水调教免费视频

时间:2025-05-25 21:43:45 作者:经济随笔丨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 浏览量:27000

  近日,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公布。有一个细节:各方面谈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不约而同地说到——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4月份,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国民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消费投资稳定增长、出口顶住巨大的外部压力保持增长”,中国经济运行“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内生动力”。

  有压力,是寻常事。如此强调“顶住压力”,又不寻常

  今年以来的中国经济,顶住了哪些压力?靠什么顶住了压力?顶住压力意味着什么?怎么继续顶住压力?如何把压力变为动力?——压力是测试题,检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

  巨大的压力首先来自外部。这4个月,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有目共睹。很多分析者曾认为,到3、4月份,中美贸易遭受的冲击,就会体现在经济数据里。然而,我国货物进出口依然保持了持续增长,4月份同比增长5.6%,1—4月份同比增长2.4%。

  外贸稳住,殊为不易。靠什么?

  一靠多元化。尽管对美贸易出现下滑,但对东盟、韩国、日本、中亚五国出口快速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加快。这边不亮那边亮,一边不亮多边亮

  二靠及时应变。特别是民营外贸企业,看数据,增长在加快;看过程,应变是常态。供应链出现波动时,拼的是调整能力。历经几十年风雨,中国外贸企业是应变的“老把式”

  三靠坚实基础。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遇到变数大的外部冲击时,腾挪的空间大,抗压的韧性强。“压舱石”分量重,大风大浪里的船,才稳得住。

  中国经济的“外”与“内”,从来辩证统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关键要求。外贸能顶住压力、稳住局面,不只是靠涉“外”的努力,更根本的,还是靠“内”功。

  国内需求不足也是一种压力。压力,正在被转化成拓展内需空间的动力。多方努力中,特别要说说“两重”与“两新”,一个分量重,一个新意足。

  “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从去年春天起步。“两重”聚焦发展急需、常规手段解决不了、多年想办而未能办、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的大事要事。去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了1465个“两重”项目,今年刚4个多月,资金已安排了近5000亿元。

  钱投下去,项目建起来,“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作用已显现。沿长江交通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等,既体现国家意志,也增进民生福祉。干一件,成一件,体现着顶住外部压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继续加力扩围,焕发了消费活力,也拉动了投资增长。广大消费者“用脚投票”,参与度很高。到“五一”长假结束时,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300万份,12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卖出了5500万台,手机等数码产品卖出了4100万件,1.2亿人次的消费者享受了以旧换新补贴。

  “1.2亿人次”,对于扩内需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中国经济,像个很有劲儿的弹簧。压力越大,弹起得越有力。今年以来,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经济数据,普遍向好。这为继续顶住压力、始终在风浪中“办好自己的事”,提供着持续输出的新动能。

  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亿万人民创造,这是根本。

  前4个月“顶住了压力”,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口气了。困难与挑战,仍然摆在面前。复杂严峻的形势,还将长期存在。

  顶住压力,从来是中国经济参与者的必修课。

  顶住压力,没有一劳永逸的“一招鲜”,得守正创新,不断拿出管用的好办法。

  顶住压力,不是被动死扛,而是主动向新向前。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逾2000种农产品亮相第七届京津冀蔬菜产业发展大会

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綦琦表示,这个春节假期,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到东南亚旅游,国际客运在东盟市场的增量或者是占比最大,也印证了我们国家公民的出行愿望在不断恢复。

“爆改”带火成都化妆师:“爆改”就是展现原本最美的自己

“可以说,乡贤群体积极助推了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建设不断蓄力赋能。我们坚持将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结合,重点吸纳了一批乡土能人回乡创业。”南浔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乡贤回乡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发展的活力。

事关“菜篮子”!五一期间果蔬、肉蛋奶等量足价稳

今年的活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党中央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开展2024年“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题教育活动的有关安排,开展“新心新力说中国”、“小城大V来寻美”、“我是美丽乡村代言人”、“献礼75周年,共赏一轮明月”、“寻美中国旅拍大赛”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引导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网络人士发挥积极作用,营造良好氛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

(聚焦博鳌)追“新”逐“绿” 业内人士共话能源低碳转型

吕国悦介绍,目前,中国各地的自然人群队列基本由科研团队牵头建设,但建设自然人群队列人力、财力和时间投入较大,非常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长期支持。

(身边的变化)内蒙古边境旗县联动护边 北疆生态绿富同兴

对待不同民族、思想、宗教信仰和国家文明,中华文明善于在尊重差异性、多元性基础上,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实现融合,具有“容”的高超智慧。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